王逸飞的个人主页

出于某种原因,你进入了一个人的个人主页。下面是他对自己的理解。

一些标签

所谓「标签」,是指不需要深入交流和阐释即可理解且不容易产生误解的特质。例如性别、学业状态、研究方向等。有些特质虽也被用于标签,但不加阐释和界定则极易产生误解,例如「女权主义者」等。为了避免错误的第一印象,这里只列前一种。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年男性公民,简称国男。性取向女,感情稳定。
  • 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物理学博士在读,专业为凝聚态理论。主要研究领域包括量子纠错、冷原子平台上的量子模拟和量子计算等。
  • 喜欢音乐,具备一定(但不多)的艺术鉴赏和表达能力,曾混迹于北京大学钢琴社和清华大学合唱队。
  • 喜欢学习各种语言。熟练掌握汉语官话方言中的普通话和关中话,正在学习官话方言的曲阜(济宁)话和粤方言。英语具备一定的读写和交流能力。法语、俄语、日语尚在初学阶段,主要在学习法语。
  • 对历史、语言学、经济学、文学、数学等不太需要花钱的各种领域有着或深或浅的爱好,聊天大概不愁没话题。对自行车、健身、摄影等需要花钱的活动有着有限的爱好,前二者主要为了强身健体,摄影主要为了把女朋友拍得好看一点——而且用的是女朋友的相机。
  • 不喝酒,不抽烟,且对二手烟极度厌恶。(赴美开会,被公共场所的二手大麻教育后,对国内的二手烟获得了有限的忍受能力。)
  • 研究领域和兴趣

    我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似乎已经有了一些自己的品味和兴趣。我的入学时的专业是凝聚态理论,但我现在主要关注的领域还是容错量子计算的理论和容错量子计算机的物理实现。

    在容错量子计算的理论方面,我比较关心纠错码的问题。一方面,我希望理解一些近期提出的纠错码和纠错算法在有限大情况下的纠错能力如何,另一方面,我希望从统计物理和信息论的角度理解纠错码的若干性质,并且希望这种视角能给我们带来新的启发。

    在容错量子计算机的物理实现方面,我主要关心中性原子系统,辅以光学微腔。我认为这类系统至少在短期有明显优势,因此希望能在这样的系统中制造出真正的容错量子计算机。当然我不从事实验工作,但我希望能在方案选择、原理验证、结合具体平台的优化等方面做一些具体但使用的工作。

    我的兴趣不限于上述领域。很多相关的量子信息、量子模拟有关的问题我都希望能有所理解,例如投影层析、多体模拟的新方案、量子动力学等。

    我对这些领域发生兴趣的原因在于,我认为近些年实验物理最重要的进展,就是人们借助光和原子的系统,实现了量子自由度的精确调控。这和散射实验、输运实验有着本质的不同。对量子自由度的精确调控让我们有可能可控地探究介于极少体和热力学极限之间的物理,让我们有可能可控地探究远离热平衡态的物理,让我们有可能可控地探究高度纠缠的物理。这是物理学内部的动机。物理学外部,抛开显而易见的密码学不论,容错量子计算机将使我们有足够的动机和能力去探究基于量子的信息论、逻辑学甚至语言(哲)学,也许会让我们对信息的理解发生重要的变化。这方面理论计算机背景的学者正在做出非常重要的工作:他们精确地描述了我们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我也希望能对这些工作有所了解。

    教育经历

    我的教育经历跨越了两千余年。

    2006-2012 年,在西安市临潼区陕缝学校读小学。小学西侧紧挨着秦始皇陵丽山园,东侧不远处为秦兵马俑。它们建于公元前 3 世纪后半叶,见证了中国由封建时代到帝制时代的历史跨越。

    2012-2018 年,在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读初中和高中。学校东边紧挨着大雁塔广场,广场里有大慈恩寺,大慈恩寺里有大雁塔,玄奘曾在此译经,唐中宗后,新科进士有雁塔题名的习惯。寺和塔建于公元 7 世纪的盛唐长安,见证了古代中国最强盛、最开放的时代。

    2018-2022 年,在北京大学读本科。学校北边的圆明园建于清初 18 世纪,后于 1860 年为英法联军焚毁。学校前身是 1898 年为革新教育而创立的京师大学堂,此后深刻影响近代中国,成为民族复兴的旗手。

    2022 至今在清华大学读博。学校在圆明园东边。学校前身为 1911 年用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修建的清华学校,当时是留美预备学校。圆明园、北大和清华见证了近代中国的衰落、探索和复兴。

    小学 中学 本科 研究生

    这是一段过于浪漫的经历:一个人二十余年的求学历程,恰好从一个文明两千余年记忆的身旁走过。

    更一般的品味和兴趣

    我的研究兴趣似乎可以概括为「理解并操控量子信息」。更一般地,我希望理解有关信息的方方面面。

    语言是人类最常用的加载信息的手段。我对语言的兴趣包含不同层面。首先是学习具体的语言。我的母语是汉语官话方言,普通话和关中话都算。我希望学习我女朋友的方言,曲阜话。还希望学习一种非官话的汉语方言,目前试图学习粤语。得益于教育系统,我有读写英语的能力,日常场合的交流也不算困难。我正在学习法语,并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地学习俄语和日语。学习法语和俄语是处于对文学的爱好,日语是对日本文化的兴趣。我希望以后还能学习阿拉伯语和冰岛语,前者也是出于对其背后文化的兴趣,后者是对日耳曼语族的兴趣。

    除了学习具体语言,我还希望理解语言的一般结构和规律。比较浅层的如语音——我们如何从连续的舌位中选取离散的「音位」来容错地编码信息,又如何从共振峰里解码。比较深层的如语义和语法,这与计算机科学,特别是人工智能联系深刻。这方面我仍在初学阶段。

    我还希望对母语的历史有所了解,由此发生了对音韵学的兴趣。我学方言的一大动力也是希望音韵学变成活的知识。另外,我对母语的书写载体亦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商周古文字,及与之相关的汉字背后的字理。

    语言用来传递信息,信息传递塑造了人类社会。在一个社会内部,传递信息的载体是口头语言,还是书面形式的语言,还是被加载在电磁波中的语言,它们决定了信息传递的量和范围,决定了社会结构复杂性所能达到的上限。但信息的传递不仅由物质媒介决定,社会结构本身也能反作用于信息的传播,进而作用于自身。从信息传递的视角理解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的演化,是一个很有趣的思考方向。事实上,很多历史学家已经有意无意这样做了,尤其是制度史方面的专家,尤其是通信工程出身的制度史专家——值得骄傲的是,在本科的最后一年,我有幸现场旁听了阎步克老师的课程。

    与信息传递相关的吸引我的还有文化交流,特别是包括波斯人、阿拉伯人在内的这些生活在中西亚、北非的民族在东西文化传播中发挥的作用。特别吸引我的一个问题是现代科学的兴起。现代科学所需的思想条件,例如代数学,离不开阿拉伯人的贡献。现代科学兴起所需的社会条件则更为复杂。我希望理解这些问题。一个初步但大约不会出错的认识是,现代科学产生于欧洲,但绝不是欧洲人的独创,而是不同文化碰撞交流的结果。较深地理解这一问题有助于理解这个时代或许是最重要的社会问题:对于「现代化」来说,西方文明究竟提供了哪些种子。在这个西方霸权主导下的国际秩序已经明显失去其道义基础的时代,为了找到人类的出路,西方文明中哪些要素是需要保留的,哪些要素是必须扬弃的?

    还有一些杂七杂八可以用「信息」这一关键词联系起来的兴趣,比如文学与音乐。尤其是音乐,它一方面可以对听者的情感施加巨大的影响,另一方面实现这样的影响却依赖着繁复甚至严苛的规则,这令人困惑。另外,音乐审美不光包括共情体验,还包括信息的传递,例如预期在多大程度上被满足。完全满足预期的音乐——例如千篇一律的卡农和声进行——是无聊的,完全不满足预期的音乐也为很多人所不能接受。不惟理解这里的原理,单纯的表达也令人陶醉。

    关于此页面

    页面背景为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取自明刻本《分类补注李太白诗》。我的名字即取自其中「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句。